原創 楊海濤、陳新鋒等 航空維修與工程 2022-10-13 13:29 發表于北京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通過整理、分析國內航空公司、維修單位數量、機隊概況、維修能力、維修人員、維修培訓機構數量和培訓能力等,發布《中國民航維修系統資源及行業發展報告》。該報告力爭科學、客觀、準確分析和評價維修行業發展現狀,為政府制定行業管理政策、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和企業規劃自身建設提供數據參考。報告中數據截止日期為2021年12月31日,文中若無特別說明,2021年的數據均截止該日期。
1
國內航空公司和機隊概況
國內依據CCAR-121部運行的航空公司共58家,注冊在用大型運輸航空器共3938架;依據 CCAR-135 部運行的航空公司共58 家,運行的各類航空器共計298架。依據CCAR-91部獲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的通用航空公司共599家,在冊航空器共計3018架。
1.1 國內運輸航空公司和航空器發展狀況
截至2021年底,國內依據CCAR-121部運行的航空公司共58家,比2020年底凈增加1家,新增運行的航空公司為南航貨運。依據CCAR-135部運行的航空公司數量保持不變。依據CCAR-121部運行的航空公司在用航空器數量2017年底為3301架,2021年底達到3938架,平均年增長率為4.51%。2021年在用航空器數量凈增159架,增長率為4.21%。其中,南航、東航和國航3家航空公司的航空器數量占總航空器數量的40.20%。依據CCAR-135運行的航空公司在用航空器數量近五年平均年增長率為9.54%。
在3938架在用121部運行公司機隊中,空客機隊2039架(51.78%),波音機隊1696架(43.07%),其他ERJ、CRJ、MA60和ARJ21機型占國內運輸航空器機隊的5.15%, 如圖1所示。
|
圖1 2021年國內CCAR-121部運行公司機隊構成情況 圖2 2021年底在用航空器數量按機齡分布 |
圖2為2021年底國內在用航空器數量按機齡分布情況,整個機隊平均機齡為8.22年,比2020年增加0.69年,機隊平均機齡于2015年達到谷值(6.10 年)后呈逐年增加趨勢。2021年在用航空器中10年以下機齡比例為69.76%;10~20年機齡比例為26.31%;20年以上機齡比例為3.94%,最大機齡為32.34年,為一架波音757-21B貨機。
1.2 國內運輸航空器發動機發展狀況
2021年底國內按 CCAR-121 部運行的航空公司在用發動機(含運行和備份狀態)總數量為8570臺,較2020年增加了3.23%,其中CFM56-7、CFM56-5和V2500三個型號分別占據國內按CCAR-121部運行的在用發動機總量的32.74%、18.93%和13.84%,合計占比65.51%,如圖3所示。
|
圖3 2021年國內飛機各型號發動機數量分布 圖4 2021年按CCAR-121運行航空器SDR報告分布情況 |
1.3 2021年國內航空器使用困難報告(SDR)概述
根據航空器使用困難報告系統統計, 2021年國內按CCAR-121部運行的航空公司共報告SDR2387起,比2020年減少1537起,增長率為-39.17%;其中機械類SDR1747起、非機械類SDR 640起,分別比2020年減少882起和655起,增長率為-33.55% 和-50.58%;SDR千時率、機械類SDR千時率和非機械類SDR千時率分別比2020年降低42.88%、37.60%和53.59%。從圖4中可看出2021年度占機械類SDR前三位的是飛行操縱系統(10.10%)、動力裝置(9.55%)和起落架系統(7.67%)。
2
CAAC批準的維修單位概況
截至2021年底,CAAC批準的維修單位總數為960家,其中國外維修單位為469家,國內維修單位為491家(包括58家運輸航空公司的維修單位),總數比2020 年底增加1家。2021年11月中國民航局、香港民航處、澳門民航局簽署《聯合維修管理合作安排》,標志著三方互相認可航空器維修單位批準、航空器維修培訓機構批準和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持有人,將進一步促進維修行業的融合發展,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1 CAAC 批準的國外維修單位
CAAC批準的國外維修單位為469家,與2020年底相比,2021年底美洲地區維修單位數量凈增長最多,為9家,數量達到了237家,占比為50.53%,歐洲(31.13%)、亞洲(17.06%) 和大洋洲(1.28%)地區單位數量保持不變(如圖5所示)。2021年中國民航局與新加坡民航局簽署《中國民用航空局和新加坡民航局維修合作執行程序》,為雙方相關航空維修企業開始申請對方民航局的維修許可提供了具體指導,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有助于化解因交通困難給兩國航空維修企業發展和政府安全監管帶來的困境。
|
圖5 近兩年國外維修單位數量對比 |
2.2 CAAC批準的國內維修單位
2.2.1 國內維修單位發展趨勢2021年底CAAC批準的國內維修單位數量為491家,較2020年底減少7家,增長率為-1.41%,由于2020年民航維修行業實施“多證合一”政策,國內維修單位數量有所降低。與2020年底相比,國內7個地區除中南和西南地區維修單位數量各增加2家外,其他地區維修單位數量都有所減少,東北地區維修單位數量減少4家,華東地區減少3家,華北地區減少2家,西北和新疆地區各減少1家,如圖6所示。
|
圖6 近兩年國內維修單位數量對比 |
2.2.2 CAAC 批準的國內維修單位維修能力分析國內CCAR-145部維修單位491家,其中具備機體維修能力有297家,具備動力裝置維修能力的有70家,具備螺旋槳維修能力有13家,具備部件維修能力的有223家,具備特種作業能力的有138家。
在機體維修方面,297家具備機體維修能力的單位中,有192家僅從事機體維修項目,其中87家僅從事航線維修。國內維修單位具備了大部分國內在用機型最高級別定檢能力,基本可以保障國內航空公司的需求,同時還承接一定量國外第三方飛機定檢維修業務。在機體改裝方面,以客改貨為例,航空貨運市場受疫情的影響要小于客運市場,預計未來國內客改貨市場需求巨大,而目前國內具備客改貨方案實施能力的MRO企業有廈門太古、山東太古、GAMECO、上海波音等,GAMECO在2021年實施完成首架波音737-800客改貨項目。動力裝置維修方面,國內70家單位具有動力裝置(含APU)維修能力,涵蓋CFM56系列、V2500系列和RB211系列等國內運輸機隊主要型號發動機的維修業務。13家從事螺旋槳項目維修的維修單位主要面向通用航空領域提供螺旋槳修理和翻修業務,如沈陽威亞航空、哈爾濱振宇航空器修理、民航飛院、武漢航達等單位。223家從事部件項目維修的維修單位中僅從事部件維修項目的有116家,部件維修涉及產品范圍廣,部分產品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從事特種作業項目維修的維修單位有138家,能夠為行業提供無損檢測、噴漆、噴涂、熱處理、電鍍、焊接和復合材料修理等服務。
3
CAAC批準的維修培訓機構概況
截至2021年底,CAAC批準的CCAR-147維修培訓機構共122家,其中國內102家、國外20家。
3.1 CAAC 批準的國外維修培訓機構
|
圖8 2021年底國外維修培訓機構地域分布 |
2021年底國外維修培訓機構共20家,如圖8所示,在20家國外維修培訓機構中,美國數量最多為5家。CAAC 批準的國外維修培訓機構的培訓類別全部是機型培訓,見表1。
|
表1 CAAC批準國外維修培訓機構提供機型培訓所涉及的主要機型 |
3.2 CAAC 批準的國內維修培訓機構
國內華東地區維修培訓機構數量最多29家,其次是華北、中南和西南地區各20家,這4個地區的培訓機構數量占國內總數量的87.25%。2021年華北、西南、華東和中南地區維修培訓機構數量分別增長4家、3家、2家和2家,西北地區培訓機構數量減少2家,東北和新疆地區維修培訓機構數量與2020年底數量持平,詳細數據見圖9 。
|
圖9 2021年底國內維修培訓機構地域分布 |
4
機務維修系統人員概況
機務維修工作是保障飛機持續適航、飛行安全的重要環節,是與民航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行業,同時也是高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資質要求高、培養周期長、承擔責任大、管理要求嚴、工作時間不規律、工作環境差等特點。隨著中國民航的快速發展,航空公司機隊規模不斷擴大,航線網絡不斷擴展、日利用率不斷提高,機務維修總體工作量快速攀升,同時安全管理和航班正常性要求不斷提高,機務維修工作的壓力也逐步加大。截至2021年底,我國民航機務維修人員取得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為63480人。自2020年7月1日《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管理規則》(CCAR-66 R3)實施以來,新執照體系強化了對機務維修人員的培訓要求,增加了機型兩年有效和復訓的要求,允許民航專業在校生完成培訓考核合格后即可獲取執照,進一步強化人員資質建設,提升機務維修人員能力水平。
5
總結
2021年是中國民航“十四五”開局之年,全行業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狀態下全年完成運輸總周轉量857億噸公里,同比提高7.3%,恢復至2019年的66.3%。航空器維修工作是保障民航飛行安全和穩步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隨著飛機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全壽命維修和數字化維修、無人機維修和區塊鏈技術等新技術的大量運用,推動著維修行業向智能化發展,同時對傳統維修管理方式、安全管理等都將產生一定影響和挑戰。因此,不斷優化改進維修系統的設置和布局、改變傳統的維修觀念、提高意識和大局觀念、形成規矩意識、拓展國際視野、促進團結協作和諧發展、加強產研結合和維修文化建設,是機務維修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楊海濤 陳新鋒 張雷 / 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